Search

專家證人李立峯因最新出版著作,今日接受明報星期日生活訪問。談及作供時的想法。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專家證人李立峯因最新出版著作,今日接受明報星期日生活訪問。談及作供時的想法。

////李立峯明白,有人覺得他不應該做專家證人,為不公義的審訊做了某種權威學術包裝:「恕我不認同,那不單止專家報告,記者都不應該寫(法庭)報道,辯方律師又是否一開始都應該放棄呢,往後所有官司都不用打?做與不做,並非建基於你覺得那場官司有無得打下去,我怎會樂觀到妄想覺得專家報告可以影響裁決呢?兩年前我已經做過一次專家證人,講完一大輪都是嘥氣。」他頓了一下,緩緩說:「不是因為有得贏所以先會去做。而是當你仍然站在位置,就要承擔某個責任。有人到處去找專家證人,而你只是要下一個決定,做與不做。事情到你手,唯有盡做。心底裏怎樣想是一回事,但除非你拒絕去做,當你做的時候,就要假設它有得做。」

而之所以答應去做、而且盡做,李立峯突然說得感性:「回想 2019年示威現場,大家來答問卷,或者花時間做小組討論,香港市民幫你做研究,其實都是想自己的聲音被人聽到。既然有機會,我就想將他們的聲音帶入法庭,亦因為今日仍然有公開審訊,可以帶出去整個社會。」

「盡做的客觀效果會否只是製造假象,令大家覺得好像『仲有得做』,這就由社會判斷。我明白市民內心的那種挫折,當大家對時勢判斷變得極壞,亦不想自欺欺人。但如果本身已經負面到不得了,又怎會因為有李立峯和李詠怡做專家證人就覺得仍然有希望,正如不會有人看到有新聞工作者仍然盡做,就會覺得香港新聞自由無問題。」

「法庭有法庭的結論,社會有社會的公論。」李立峯續說:「社會是否真的失去判斷能力呢?是否真的完全無視所有公開資訊和報道,就相信一個審訊過程是合理呢?不是要你相信這個制度,而是要相信這個社會還有判斷能力。」

「我怎會樂觀」 只不過——

「其他人覺得我樂觀,是因為看到我仍然會做很多事,覺得我好像相信還有得做。」但李立峯形容,自己心裏極度悲觀,只不過當仍然留在香港,仍然坐在某個位置,「我就要有某些working assumption。不是說事實一定如此,譬如你是辯方律師,你的working assumption就是要假設官司有得打,你不抱持這個想法你根本什麼都不用做。」

「如果你的判斷已經死到一個程度,你還在做什麼呢?你應該離開,離開崗位,甚至離開香港。」他轉念又說:「但你抱持working assumption去做的時候,是否等於心底裏真的同意這個working assumption,可以是兩回事。所以,我心底裏對很多事情的判斷都比大家更負面悲觀。譬如今日香港很多人覺得要捱5年、捱10年、20年,我覺得是可能要捱200年,當社會進入一個高壓專權狀態,在歷史上,持續一二百年的情况並不罕見。」/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